陶藝作品的成功要素,首重線條與造型,拉坯作品尤然。不論釉色是清雅、是樸拙、是野艷或是深沉,也不論做了任何雕、貼、畫、切等表面處理,只要線條不對了,即使窯火氣氛掌控的再好,燒出的土如何饒富趣味,大概也只能得個及格邊緣。


當然所謂的線條並不僅是柔婉的曲線、完美的比例、協調及對稱的結構,如中國傳統陶瓷器型──玉壺春、天球瓶、賞瓶、膽瓶、梅瓶、觀音瓶等等,這些千年相傳的制式器型,線條比例僅以極少的變動規規矩矩的被延續下來,至今看來仍然令人賞心悅目。然而,更有多數的陶者不喜墨守成規,創造出極富個人風格的造型如備前、志野、信樂、荻燒等諸多優秀陶者,運用當地窯、土、燃料等特性,製作出豪放不羈、率性灑脫,極富個性美的坯形,再輔以當地窯燒或釉彩的特色,燒製出件件令人讚嘆的精彩陶作。


可見線條美是多元且不設限的,素雅、俊秀、飄逸、穩重、豪邁、拙野等,真是無限的風貌與情致,即使以備前、志野等那些乍看極為樸野、鈍拙的陶作,也隱藏著千錘百鍊後所精心設計的結構巧思──所謂的大巧若拙也!


作陶真不是簡單事,從造型、釉彩、坯土到窯火的掌控,無一不需皓首窮經,投注一 生心力去探索、追尋。苦雖苦,得以自在悠遊在這一片瑰奇的寬天闊地中,倒也令大多數陶者苦的痛快,苦的有滋有味,甚至暗許下輩子能與土再續姻緣哩!


接下來我將陸續po出個人的拉坯記錄短片,期能與眾格友分享、交流,或許技巧並不十分純熟,還請諸位先進不吝批評、指教。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莊瑋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