燒出典雅、雋永具有深度的釉彩,是多數陶者孜孜不倦的課題,然而它總是不輕易現蹤。

不論是從灰釉、銅釉、油滴、志野、蟲蛀、縮釉、青瓷等哪一種領域去著手,想要攀上高峰,從釉式調整、坯土調配、窯火氣氛到升降溫曲線等諸多程序,沒有一樣是馬虎得了的。至於忍受那一次次開窯後的失望、頹喪,打起精神重新來過的畫面,幾乎像同一個影像倒帶般不斷重複出現。這個過程往往冗長而緩慢(因為燒窯升降溫是急不得的),為了燒窯,你得不斷的製坯,結果是,坯形從青澀轉為成熟,韻味也日趨沉厚。接著神奇的事發生了

因為不斷從失敗的窯燒經驗中摸索、修正,陶者對窯火的掌控也日趨得心應手,於是火、土、形皆自然而然達到了協調與圓滿,色相方面也到位了,這時候燒成的作品同時俱備了溫暖、感人的特質,並且蘊含了深厚的生命情思(反映著作者的藝術修為與內涵),一切都是水到渠成,這是上天為不斷堅持精進的作陶人所做的肯定。這樣一條遠路,對一位夠認真的陶者而言,五年、十年都不算長。

然而,藝術創作的路是永無盡頭的,需要永遠秉持著最大的熱誠去追尋夢想直到最後,陶者浸淫在這一方有悲喜苦樂的境域中,與火神共舞,與天地獨往來,似乎也頗能樂在其中。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莊瑋部落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